![]() |
京族哈节_京族节日 东兴信息网,发表于:2010-9-3 21:02:38 |
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同时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等。
“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据传唱哈是为了纪念神公诞辰而举行的,是以唱歌贯穿始终的祀神、祭祖的祈福禳灾活动。唱哈节融祭祀和文娱为一体,具有浓郁海洋文化气息的民俗活动,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主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万尾、巫头二地是农历六月十日,山心是八月十日,红坎是正月十五日。
唱哈节的各项活动主要是在“哈亭”内举行。哈亭有着独特的民族形式,是用最好的木料建造而成的,格外坚固美观。哈亭除主要用作唱哈外,里面还立有全村共同敬奉的神象、神位和各姓的祖先牌位。可见哈亭是祠堂、神庙,又是京族人民的娱乐场所。
哈亭为二进式结构,屋顶采用反翘曲线式样,上面饰以红瓦,与白色的主体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屋脊正中是双龙戏珠图案的雕塑。哈亭内部分为正殿和左右偏厅两大部分,正殿供奉镇海大王等诸位神灵和当地京族主要姓氏祖先的牌位,但各村供奉的诸位神灵却有所差异,万尾、巫头两地的哈亭供奉的是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广达大王、安灵大王和兴道大王等,合称“五位灵官”,其中以镇海大王为主神,其余四位是副神;山心哈亭供奉的主神是兴道大王,副神是镇海大王和本境土地。因殿内供奉的镇海大王又被京族人称为“海龙王”,所以正殿又称“龙廷”。左右偏厅是唱哈节期问听哈和摆设宴席(俗称“坐蒙”)用的,传统的左右偏厅都是砌成三级按由高而低顺序排列的木板或石条的台阶,两级台阶距离约为15厘米,这些台阶是唱哈节时供人们按照长幼或修建哈亭、筹备唱哈节时捐款的多寡,分等级入座听哈或“坐蒙”所用。20世纪80年代后新建的哈亭已经不设台阶,乡饮席位也已不分等级,但仍有长幼之分,长辈一般被安排在前面的位置。
哈亭内的圆柱上都雕写着记述京族历史的楹联或诗词,如刻在正殿离神位最近的两副楹联:“风云一遍白腾江上接威灵,社稷两会青史边中垂火烈”和“古在南邦成原例山河之永固,今朝北国敬严存社稷之遗风”,就是京族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建筑结构上来说,现代的哈亭实汲取了汉族文化的庙宇建筑,既保留了传统哈亭的建筑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无论从建材、规模、样式上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扩大唱哈节的影响,弘扬京族文化。施工历时一年、于2002年4月建成的万尾哈亭,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哈亭,高9.8米,建筑面积ll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总投资40多万元人民币。它的建成,不仅为唱哈节期间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宽敞的空间,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吸引了包括越南在内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唱哈节期间更是来岛游客首选的游览景点,成为京岛民俗旅游又一新的亮点。
在唱哈节来临之前,京族群众赶着把各种活路干完,接着家家户户打扫整洁、布置一新,纷纷请客。到了唱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云集哈亭前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动,祈保生产丰收,人畜兴旺,并聘请职业歌手“哈妹”歌唱及进行其他文娱活动。整个唱哈节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程序:
(一)迎神:在唱哈节前一天,村民们齐聚哈亭,待到吉时便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架到海边迎神,把本村信奉的神灵请进哈亭。
迎神仪式很讲究,也是唱哈节中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迎神队伍由负责唱哈节主要仪式的人香公、翁祝、正祭员(又称“万拜人”)、陪祭员(又称“哈头”)、通唱、引唱、执事,以及负责举旗擎伞方队、拾香案台方队、抬神架台方队、持各式鼓钹的方队组成。近年来,迎神队伍中又新增了身穿京族传统服装的礼仪方队和文艺表演方队,还有受邀参加唱哈节的越南代表组成的方队。由多方队、上百人组成的迎神队伍声势浩大,十分气派。
迎神队伍有专人统一指挥,到了吉时便从哈亭出发,到海边迎神,一路上鼓乐齐鸣。到达海边的迎神地点后,由香公、翁祝等几人面向江山半岛白龙尾上的镇海大王庙进行迎神祷告,然后香公面朝神架台上的神灵牌位卜“杯珓” ,得“阴阳卦”后,表明神灵已同意村民们的祈福,可以将神灵迎回。随即放一挂鞭炮,迎神队伍返回哈亭。在迎神队伍经过门口时沿路各条街道的民居店铺都要放鞭炮,以示庆贺。下午在哈亭内要举行一场简单的小型祭祀仪式,为翌日开始的祭神活动做准备。其中有一项独特的仪式,即在祭祀仪式完成后,众人将一红色圆木(俗称“封庭杆”)横着置于哈亭中部两柱之间,意为留住从海边迎回的神灵,同时不让与之无关的鬼神进入哈亭。“封庭杆”在唱哈节最后一天的送神仪式上才放下来,表示这时才能将神灵送走。
(二)祭神:迎神后的当天下午三时许开始祭神。唱哈节的祭神仪式要持续几天,分为大祭和小祭,唱哈节第二天是大祭,随后几天都是小祭。以前在祭神仪式开始前先要宰“养象”。所谓“养象”,是由上年唱哈节结束后新选出的八名陪祭员各饲养一头大猪,在当年祭神仪式开始前从中选出养得最大最肥的猪,这只被评选出来的大肥猪就叫做“养象”。这头猪在大祭结束后拿出部分供唱哈节饮宴食用,其余的归主人支配,另外的七头猪则卖掉,所得收入作为唱哈节的活动经费。20世纪80年代以后,祭神所用的猪不再由个人饲养,而是由村里集体出钱购买,大祭结束后再将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村民。
大祭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小祭约需一个小时。唱哈节的祭神仪式受道教及汉文化的影响,与当地汉族在祠堂里举行的春秋二祭大体相同。先由正祭员读迎神祝词:“恭维王!三江孕秀,五岳储精。秉北方之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其明。……” 众人要齐声应答:“是!”接着遵循唱哈节传统的祭祀程序,奏乐,摆放祭品,祭祀人员用桃叶水洗净双手后,给神灵进献香烛烧酒,同时哈妹们伴以“进香舞”、“进酒舞”,然后由翁祝用京语诵读字喃写成的祭文,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最后将纸宝、祭文在灵位前焚烧。祭神的全过程,除念祭文外始终有锣鼓乐伴奏,每个程序都有固定的鼓点。唱哈节的祭祀礼仪词一般由正、副通唱用京语诵读。“唱哈节”祭祀程序及祝文如下:
(通唱)序班。鸣钲鼓。执事者各司其事。祭员与执事各诣盥洗所。盥洗。悦巾。陪祭就位。祭员就位。上香进宝帛。礼迎神鞠躬拜。跪四。兴。平身。(通唱)行初献礼。(引唱)诣酒樽所。司樽者举觅。酌酒。司爵者奉爵。诣大王神位前。跪。进爵,俯伏。兴。平身。复位。分献读祝。(引唱)司祝者奉祝。诣读祝位。跪。(通唱)皆跪。(引唱)转祝。读祝,俯伏。兴拜(凡二)。平身。复位。(通唱)行亚献礼。(引唱)诣酒樽所。司樽者举觅。酌酒。司爵者进爵。诣大王神位前。跪进爵。献爵。俯伏。兴。平身。复位。(通唱)分献行终献礼。
(引唱)诣酒樽所。司樽者举觅,酌酒,司爵者奉爵。诣大王神位前。跪进爵。献爵。俯伏。兴。平身。复位。(通唱)分献。(通唱)饮福。(引唱)诣饮福位。跪。饮福。受祚。俯伏。兴拜(凡二)平身。复位。(通唱)礼辞鞠躬拜(凡四)。兴。平身。司祝者焚祝,司宝帛者焚宝帛。礼毕。
(三)入席(俗称“坐蒙”):祭神礼毕后,还要在哈亭内设席饮宴和听哈,称为“入席”或“坐蒙”(宴席中盛放菜肴的长方形木托盘在京语中称为“蒙”,所以乡饮、听哈称为“坐蒙”,也称“哈宴”)。凡是本地京族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便有资格入席参加唱哈。但入席时必须按各人的等级高低,分别就座于哈亭正堂东西两侧的多级台阶上。入席后一边开宴饮酒,一边听歌看舞,通宵达旦,连续三日三夜。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都是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的人轮流出菜。妇女不能入席,只能在旁边捧菜和听唱哈。
(四)送神:“唱哈”结束后就送走神灵。唱哈节最后一天的吉时,香公在神位前念颂《送神词》“恭维王!三江孕秀,五岳储精。秉北方之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其明。感之必通,求之必应。今日良辰,起驾还官。来年仲秋,再御龙亭。承蒙圣德洋洋,瞻仰天恩浩浩。相安相乐,男女康宁。” 然后卜“杯珓”,得“胜珓”后,撤下“封庭杆”,哈妹们跳起“花棍舞”,将神灵平安送走。唱哈节最后一天还要举行“新旧哈头交接仪式”,用以表彰刚卸任的“哈头”为唱哈节所作的贡献,同时选出新一届的“哈头”,继续履行“哈头”的职责。送神仪式后,唱哈节便告结束。
唱哈节的主要活动除了祭神拜祖、“坐蒙”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唱哈”。以前传统“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的叫“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的叫“哈妹”,又称“桃姑”,这三个人都是特地从越南请来的。“唱哈”时由哈妹轮流演唱,哈哥持三弦琴伴奏。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唱哈节后,“唱哈”的都只有哈妹,没有哈哥,而且这些哈妹都是本地培养的。“唱哈”时,在哈亭中间铺一张草席,主唱的哈妹赤脚站在草席中间,边唱边用手里的两根小竹棍合着歌声敲打节奏;其余几个哈妹坐在主唱哈妹身后,由其中一人敲着竹制的梆子伴奏。当哈妹唱到精彩处时,旁边有人负责敲击鼓、钹应和,将“唱哈”的气氛推向高潮。直到主唱的哈妹倦了,再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
唱哈活动从迎神的当晚就开始了,但时间不长,只能算是“唱哈”的序幕,哈妹们简单演唱几曲,中间穿插几个舞蹈,大约持续一个小时。从第二天祭神起,“唱哈”分下午和晚上两段,唱哈活动正式开始。哈妹们跳着“进香舞”、“花舞”、“跳天灯”、“竹竿舞”等唱哈节的祭祀舞蹈以及一些新编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唱着内容丰富的“哈歌”。“唱哈”中演唱的“唱哈词”多有歌本流传,以“字喃”写成,内容包括记述民间宗教信仰、京族的历史传说、汉族的古典诗词、情歌以及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新面貌等,都是由京族人民十分熟悉或喜闻乐见的故事编写成的,因而深受京族同胞的欢迎。
据说从前在唱哈节揭幕之前,还举行斗牛活动,山心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无论你在哪儿做买卖,八月初十也要回家看斗牛,尽管你的买卖繁多百过头,八月初十也要回家看斗牛。” 唱哈时,还有男子比武角力竞赛,得胜者受到群众的赞扬。
过去,唱哈节虽有文化娱乐活动的作用,但也有较浓的封建迷信色彩。所以,哈亭既是京族供奉神象、终年香火不断的地方,又是京族富有阶级利用唱哈而寻欢作乐的场所。山心岛上的哈亭就有这样一副对联:“歌儿舞女性情壮,酒友诗翁调雅乐。”这些富有阶级就是利用金钱买下最高的等级,坐上最高的座次,享受最多的祭品,他们一边设宴开怀畅饮,一边欣赏哈妹唱哈起舞,极尽其“酒友诗翁”的“雅乐”。然而,唱哈节却给京族人民带来的是贫困、痛苦和凌辱,乃至负债累累、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因为每逢轮到做“哈头”的贫苦渔民(每年轮到数人),每人要出肥猪一头,唱哈节来临之前还要把肥猪赶到哈亭评比谁养得最肥,坐席一次,每人要备办一桌八大碗的宴席,凡年满十六岁的京族男子,则要备办鸡、酒、糯饭、槟榔等祭品到啥亭祭拜,才算“入众”(类似“成丁礼”),才能参加渔业生产,才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所以,每年的唱哈节,都有不少贫苦的京族人民被迫典当田地、卖儿鬻女,甚至终生负债、倾家荡产。而无钱入席的人,则被沦为伕役,不仅要挑水煮饭,侍候富人,而且还要抬神扛棺,做最低贱的苦役,受尽了欺凌和压迫。
现今的唱哈节,祈福禳灾的宗教因素逐渐淡化,社交娱乐的成分日益增多,,增添了许多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因素,散发出新时代的民族气息。京族人民将唱哈节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唱哈节这个京族的传统节日五彩纷呈,更有生命力。
京族地区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的活动,虽然大致跟汉族相同,但也有一些特点。
京族的春节比较隆重。除夕那天,家家户户把过年的菜肴和白薯 (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做好。待到中午,全村的人都齐集哈亭供奉“三牲’’(指猪、鸡、鱼),祭拜诸神;回家后再祭拜自己的祖先。晚上吃过团圆饭后,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幼都要坐着等到半夜零时(即“守岁”),捧上白薯 供奉完祖先方能睡觉。到年初一清晨,大家纷纷拿着香烛跑到井边去烧拜和“买新水”。这一天人们不到别家作客和拜年,自己也闭门谢客。早餐家家吃糖粥、粽粑、自薯 ,午餐才吃荤喝酒。年初二开始外出拜年访友作客。到了正月十五“过小年”,备猪、鸡、鱼“三牲”拜祖后,整个春节活动就算结束了。
清明节,山心、江龙等地的京族因受当地汉族风俗的影响,也进行扫墓拜袒,万尾、巫头等地则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至三十日扫墓祭祖,然后才过春节。他们说人鬼都一样过节,应当先祖宗后到人,清明没有扫墓的习惯。
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早上,家家户户先祭祖一番,到中午时辰,全家欢聚吃糯米粽,饮雄黄酒,小孩额头上抹着雄黄,门前插着一枝艾叶等。如今,端午节除毒驱邪的习俗逐步淡化,划龙舟、“捉活鸭”等娱乐活动则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而且活动的规模和影响也逐年扩大。
七月半,即孟兰节或中元节。这天主要是拜祖祭神,烧纸衣、金银元宝给祖先,并备三牲祭祖。京族的中元节上有一传统仪式叫“施幽”。京族民间有种说法,无人供养的野鬼如果缺衣少食就会侵扰村庄,所以要请法师在七月十五这天施衣食,称为“施幽”。请来“施幽”的法师在哈亭前的空地上作法,最后卜“杯珓”,得“胜珓”,表明饿鬼已受食。“施幽”结束后,围观的小孩一哄而上,将施幽食品一抢而光,民间认为小孩抢得“施幽”食物是“得福”。这一传统习俗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中秋节,这天家家煮糯米饭、糯米糖粥和做 “风吹米壹”,并买猪肉和月饼,到傍晚全家团圆吃一餐。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先用月饼、茶、柚子等供拜月亮,然后人们才边唱哈边吃月饼边赏月,男女老幼共享天伦之乐。
尝新节又称“吃新节”、“食新米”。京族以农历十月初十为尝新节。当天,各家闭门吃新米,表示秋收完毕,庆祝今年的丰收和为来年有好收成祈福。随着京族三岛种植业的萎缩,现在这一节日已经逐渐淡化,只有山心等地仍从事农耕劳作的人继续过这一传统的农事节日。
回复 |
www.538100.cn©东兴信息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桂ICP备07003839号-4 桂公网安备45068102000016号
东兴信息网,东兴市房产信息,东兴供求信息,东兴人才网,东兴红木批发市场,东兴旅游画报,东兴企业名录,东兴知道,东兴论坛,东兴网,东兴热线,东兴市生活信息免费发布平台
东兴信息网(www.538100.cn)联系人:黄先生13788103312 | 营业时间:09:00-17:00(周一至五) | 营业地址:东兴市新华路147号